人類因素和自然因素對氣候變化的驅動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從工業革命前的280ppm(百萬分之一)上升到了2005年379ppm。據冰芯研究証明,2005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遠遠超過了過去65萬年來自然因素引起的變化範圍(180~300ppm)。過去10年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率為1.9ppm/a,而有連續直接測量記錄以來的增長率為1.4ppm/a。自1750年以來人類活動以+1.6W/m2(+0.6~+2.4W/m2)的淨效應驅動氣候變暖。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的使用及土地利用的變化引起的,而甲烷[CH4(4下標)]和氮氧化物濃度的增加主要是農業引起的。
化石燃料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從20世紀90年代的每年6.4GtC(6.0~6.8GtC)增加到2000-2005年的每年7.2GtC(6.9~7.5GtC)。在20世紀90年代,與土地利用變化有關的二氧化碳
釋放量估計是每年1.6GtC(0.5~2.7GtC)。全球[CH4(4下標)]濃度從工業革命前的715ppb(十億分之一)增加到了2005年的1774ppb。這一數據遠遠超過了過去65萬年來自然因素引起的變化範圍(320~790ppb)。但是,其濃度增長率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降低。全球氮氧化物濃度從工業革命前的270ppb增加到了2005年的319ppb。其增長率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本上是穩定的。
近期氣候變化的直接觀測
全球大氣平均溫度和海洋溫度均在增加,大範圍的冰雪融化和全球海平面升高。在大陸、區域和海盆尺度上,已經觀察到了大量的長期氣候變化事實。包括北冰洋溫度和冰的變化,降水、海洋鹽度、風模式和極端氣候方面大範圍的變化。過去50年變暖趨勢是每十年升高0.13℃(0.10~0.16℃),幾乎是過去一百年來的兩倍。2001-2005年與1850-1899年相比,總的溫度升高了0.76℃(0.57~0.95℃)。城市熱島效應存在,但屬於局地效應,影響較小,其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1961年以來,觀測顯示至少3000m深度以上的海水溫度也在增加,並且海洋吸收了氣候系統新增熱量的80%以上。變暖導致海水擴張,引起海平面上升。全球海平面1961到2003年每年平均上升1.8mm(1.3~2.3mm),而1993到2003年每年平均上升3.1mm(2.4~3.8mm),20世紀上升估計值為0.17m(0.12~0.22m)。1978年以來北冰洋海冰範圍平均每十年減少2.7%(2.1%~3.3%),夏季減少得更多,為7.4%(5.0%~9.8%)。
氣候未來變化的預測
(1)在未來20年,一系列特別情景排放報告(SRES)預測,每十年溫度升高0.2℃。即便所有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濃度保持在2000年水平,全球溫度每十年仍將升高0.1℃。
(2)溫室氣體濃度以目前的趨勢增加,將引起進一步變暖問題,從而導致21世紀全球氣候系統的更多變化,這些變化可能要比20世紀觀測到的大得多。
(3)對變暖模式和其他區域尺度變化特征的預測將更有把握,包括風模式、降水、極端氣候事件及冰的變化。
(4)即使溫室氣體濃度保持不變,由於與氣候過程和反饋相關的時間尺度的存在,人類活動引起的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將會持續數個世紀。
·氣溫升高1攝氏度,缺水的人口將增加4億到17億,有些傳染病、過敏花粉症人群增加,有些兩棲動物會絕跡。這種情形可能在2020年前後出現。
·氣溫升高2攝氏度,缺水人口將達20億,地球上20%到30%的物種瀕臨滅絕,有更多人因為營養不良、疾病、酷熱或旱澇而死亡。根據燃燒石化燃料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推算,這種情形可能在2050年前後出現。屆時,歐洲阿爾卑斯山滑雪勝地有70%不再白雪皚皚。
·地表溫度上升7至9華氏度,“全球人口將有1/5受洪水影響,11億至32億人缺水,全球出現大規模物種滅絕”。到2099年時,地球表面可能有2/3陸地面積極度乾旱,摧毀田地和水資源,造成“環境難民”流離失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