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荊子提取物

蔓荊子提取物
型號:10:1
品牌:誠緣
原產地:中國
類別:農業、食品 / 庫存農產品及物資
標籤︰提取物 , 醫藥中間體 , 醫藥保健品
單價: ¥60 / 公斤
最少訂量:1 公斤
發送查詢

產品描述

【藥 材 名】蔓荊子【英 文 名】Simpleleaf Shrub Chastetree Fruit【拉 丁 名】Fructus Vitics Simplicifoliae①Vitex rotundifolia L.② Vitex trifolia L.【別名】蔓荊實,荊子,萬荊子,蔓青子,蔓荊,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風,白背草【名稱考証】蔓荊實(《本經》)、荊子(《本草經集注》)、萬荊子(《浙江中藥手冊》)、蔓青子(《中藥材手冊》)。蔓荊(《本經》),又名:白背木耳(《嶺南采藥錄》)、小刀豆藤、白背風、白背草。【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馬鞭草科植物【藥用部位】單葉蔓荊或蔓荊的果實。以上兩種植物的葉或枝葉(蔓荊子葉)亦供藥用。【性味歸經】苦辛,涼。 ①《本經》: “味苦,微寒。” ②《珍珠囊》: “苦,辛。”
入肝、胃、膀胱經。 ①《湯液本草》: “太陽經藥。”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 “入肝經。” ③《本草經疏》: “入足太陽、厥陰,兼入足陽明經。”【功效分類】解表藥,辛涼解表藥【功效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治風熱感冒,正、偏頭痛,齒病,赤眼,目睛內痛,昏暗多淚,濕痺拘攣。【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用藥忌宜】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烏頭、石膏。” ②《醫學啟源》: “胃虛入不可服,恐生痰。” ③《本草經疏》: “頭目痛不因風邪,而由於血虛有火者忌 ④《本草匯言》:“痿痺拘攣不由風濕之邪,而由於陽虛血涸觔衰者勿用也;寒疝腳氣不由陰濕外感,而由於肝脾羸敗者亦勿用也。”【用藥配伍】配連翹:解表疏風;配菊花:入肝經,明目。配川芎:活血祛風;配人蔘:清肝明目。【炮製方法】炒蔓荊子: 篩淨灰屑,除去殘存萼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略噴清水,放涼。《雷公炮炙論》: “凡使蔓荊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時后蒸,從巳至未,出,曬乾用。”【資源分布】①單葉蔓荊: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湖北、雲南、廣東等地。②蔓荊(《本經》)分布我國沿海各省及雲南、廣西等地。【藥材鑑定】乾燥果實圓球形,直徑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有4條縱溝;用放大鏡觀察,密佈淡黃色小點。底部有薄膜狀宿萼及小果柄,宿萼包被果實的 1/3~2/3,邊緣5齒裂,常深裂成兩瓣,灰白色,密生細柔毛。體輕,質堅韌,不易破碎,橫斷面果皮灰黃色,有棕褐色油點,內分四室,每室有種子 1枚,種仁白色,有油性。氣特異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飽滿、氣芳香、無雜質者為佳。顯微鑑定: 果皮橫切麵:外果皮為1列類方形表皮細胞,外被角質層,並有腺毛及非腺毛。中果皮寬厚,占果皮大部,外側2~3列細胞有色素,其餘細胞壁稍厚,木化;維管束細小。內果皮為數列石細胞,壁厚,孔溝明顯。果實粉末:深灰棕色。
①內果皮石細胞類方形、類圓形、類多角形、紡錘形或長方形,直徑9~65μm,長至171μm,壁厚5~22μm,層紋大多明顯,孔溝較細密,胞腔狹小,大工業多含1~數個細小草酸鈣方晶。
②果皮薄壁細胞類圓形、類多角形、類長方形或類橢圓形,19~70μm,壁稍厚,有呈連珠狀,木化,有的胞腔內含黃棕色物。
③外果皮表皮細胞斷面觀長方形,被角質層,外緣細齒狀;表面觀類多角形,具細密角質條紋,可見毛茸或圓形毛茸脫落痕。
④非腺毛1~5細胞,平直,少數彎曲或倒狀,完整者長36~191μm,直徑9~23μm,壁稍厚,有疣狀突起,以頂端細胞較密,足部稍皺縮。
⑤腺鱗頭部4細胞,直徑36~63μm,柄極短,單細胞。另有少數小腺毛,頭部1~4細胞;柄1~3細胞。⑥種皮表皮網紋細胞外平周壁具網狀增厚,微木化,紋孔條狀,排列較整齊。【古籍考証】出自《本草經集注》①《唐本草》:“蔓荊,苗蔓生,故名蔓荊。生水濱。葉似杏葉而細,莖長丈余,花紅白色。今人誤以小荊為蔓荊,遂將蔓荊子為牡荊子也。” ②《蜀本草》:“《圖經》云: 蔓荊,蔓生水濱,苗葉蔓延,春因舊枝而生小葉,五月葉成如杏葉。六月有花,淺紅色,蕊黃。九月有實,黑斑,大如梧子而虛輕。冬則葉雕。” ③《本草圖經》: “蔓荊, 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近京及秦、隴、陰、越州多有之。苗莖高四尺,對節生枝,初春因舊枝而生。 葉類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淺紅色,蕊黃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結實,斑黑如梧子許大而輕虛,八月、九月采。一說作蔓生,故名蔓荊,而今所有,並非蔓也。 ④《綱目》: “蔓荊,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⑤《廣雅疏証》: “蔓荊,倘是蔓生,則《本草》當入草部,今乃列之木部上品,陰非蔓生之物,《本草》木部有蜀椒,又有蔓椒,豈得謂椒蔓生哉。《唐注》以蔓生者為蔓荊,尤為乖謬也。”【化學成分】單葉蔓荊果實和葉含揮發油, 主要成分為莰烯 (Camphene)和蒎烯(Pinene),並含有微量生物碱和維生素 A;果實中尚含牡荊子黃酮(Vitexicarpin),即紫花牡荊。素(Casticin)。蔓荊果實含少量(0.01%)蔓荊子碱(Vitricin)。果實含揮發油約0.16%,油中主成分為茨烯和蒎烯。此外,尚含黃荊素(5,3’-dihydroxy-3,6,7,4’- tetramethoayflavone,vitexicarpin,casticin)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及脂肪油約6.1%。種子含艾黃素(5-hydroxy-3,6,7,3’,4’-pentamethoayflavone,artemetin) 和黃荊素。【相關選方】①治頭風:蔓荊子二升(末),酒一斗。絹袋盛.浸七宿,溫服三合,日三。(《千金方》)
②治風寒侵目,腫痛出淚,澀脹羞明:蔓荊子三錢,荊芥、白蒺藜各二錢,柴胡、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③治勞役飲食不節,內障眼病:黃芪、人蔘各一兩,炙甘草八錢,蔓荊子二錢半,黃柏三錢(酒拌炒四遍),白芍藥三錢。上嚼咀,每服三、五錢,水煎。(《蘭室祕藏》蔓荊子湯) 【原生形態】①單葉蔓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米,有香氣。幼枝4方形,密生細柔毛,者枝漸變圓,毛漸脫落。單葉,葉柄長5~18毫米;葉片卵形或倒卵形,長2.5~5釐米,寬1.5~3釐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疏生短柔毛和腺點,下面白色,密生短柔毛和腺點,側脈約8對。 圓錐花序頂生,長2~12釐米;花萼鐘形,先端具5短刺,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萼筒長約4毫米;花冠淡紫色,5裂,中間1裂片最大,下半有毛:雄蕊4,伸出花冠管外,花藥個字形分叉;子房球形,密生腺點,花柱無毛,柱頭2裂。漿果球形,直徑5~7毫米,大部為增大的宿存花萼所包圍。花期7月。果期9月。生長海濱、沙灘、湖畔等處。分布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湖北、雲南、廣東等地。
②蔓荊(《本經》),又名:白背木耳(《嶺南采藥錄》),小刀豆藤、白背風、白背草。形態與單葉蔓荊相似,所異者葉通常為3小葉的復葉,在同一枝條的上部或下部有時為單葉;小葉無柄;小葉片倒卵形或倒披針形,中間小葉通常比側生的長約1/3,葉柄長1~3釐米,密被細絨毛。聚傘花序多數,相對排列成頂生圓錐花序。花期7月。果期11月。生長于平原草地、河灘和荒地上。分布我國沿海各省及雲南、廣西等地。【參考出處】《本草經集注》,《唐本草》,《蜀本草》,《圖經》,《本草圖經》,《廣雅疏証》,《本草》,《唐注》
蔓荊子提取物 1

會員信息

西安誠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國家/地區︰陕西省西安市
經營性質︰生產商
聯繫電話︰13991837926
聯繫人︰邰應芳 (經理)
最後上線︰2010/07/21